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蔬菜信息

科学合理调控蔬菜价格

2017-04-20 08:02:41 点击: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突出。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为保障蔬菜供给、稳定蔬菜价格而制定实施了诸多调控政策,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十分明显:保供给、促流通、稳价格。在此背景下,为了科学合理地调控蔬菜价格,有必要探讨我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31×103公顷增长至2013年的20899×103公顷,增幅约527.4%,年均增长7.3%。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国内第二大农作物,且蔬菜播种面积占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蔬菜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蔬菜流通体系渐趋完善,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蔬菜出口迅速增长。

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蔬菜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蔬菜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将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是增加蔬菜生产者的市场风险。二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三是危害宏观经济稳定。蔬菜价格上涨已成为推高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蔬菜价格暴涨暴跌将对宏观经济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二)蔬菜生产者难以从价格上涨中获利。1998-2013年蔬菜生产者的利润在0.38元/kg-0.74元/kg之间变化,平均利润约0.5元/kg。1998-2013年蔬菜生产价增长了126%,蔬菜成本增长了153%,而蔬菜生产净利润仅增长97%,由此可知,我国蔬菜生产价和蔬菜生产成本呈同步上升,但我国蔬菜生产者的利润并没有随着蔬菜生产价的上涨而上升。难以从蔬菜价格上涨中获利的现象将影响蔬菜生产者增收致富,将降低蔬菜生产者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产业发展。

(三)蔬菜产销差价拉大,出现“两头跳,中间笑”现象。蔬菜产销价差扩大一方面反映蔬菜生产者卖菜难,另一方面反映蔬菜消费者买菜贵。蔬菜产销价差扩大挫伤了蔬菜种植者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引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1.异常天气加剧蔬菜价格波动。2.近郊菜地减少增加了蔬菜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3、信息不对称加剧蔬菜供需的时空不均衡。信息不对称至少有如下危害:一是导致“盲目种植”、“跟风种植”。二是导致同一种蔬菜价格在不同区域的“贵贱两重天”。蔬菜从业人员的信息不充分使得不同区域的蔬菜供需矛盾不能及时调和。

(二)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的原因。1.蔬菜生产成本上升挤压蔬菜生产者利润空间。2.蔬菜生产者在蔬菜交易过程中没有定价权。相较于信息渠道广、市场力量强大的蔬菜经销商,蔬菜生产者较为分散和单一。单个蔬菜生产者具有信息不对称、实力弱小、标准化程度低等缺陷,导致蔬菜生产者在蔬菜收购市场上谈判能力弱、缺乏定价权。3.蔬菜产能过剩损害蔬菜生产者的利益。

(三)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的原因。1.蔬菜产销分离和蔬菜跨区流通导致流通成本上升。我国蔬菜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一方面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导致蔬菜产销分离和蔬菜跨区流通。蔬菜产销分离客观上增加了蔬菜的运输距离,导致流通成本上升,进而助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2.传统流通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成本上升。

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稳定蔬菜价格。1.加强蔬菜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加强以水利设施和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菜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设路面硬化的田间主干道和支道,配备生产用电设施。加强水源及配套渠道工程建设,提高灌排能力。逐步建成能排能灌、土壤肥沃、通行便利、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蔬菜生产基地,切实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2.加大城郊蔬菜基地保护力度,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城郊蔬菜基地是稳定城市蔬菜价格的“压舱石”。应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高标准的蔬菜基地。另外,应大力发展设施蔬菜。3.建立蔬菜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加强蔬菜价格的监测预警。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的蔬菜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交流发布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并发布蔬菜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让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减少“盲目种植”、“跟风种植”等现象,促使蔬菜市场供需趋于均衡。加强对蔬菜价格的监测预警力度,及时、准确地获取蔬菜监测数据,认真分析蔬菜市场动态,准确把握蔬菜市场价格形势,引导蔬菜种植户理性种植,也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提供参考依据。

(二)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种植者获利能力。1.运用科技力量降低蔬菜生产成本。一是增加对蔬菜科研的投入。加快节能、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和耐弱光、耐低温、抗逆性强、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培育。积极开展设施蔬菜、贮藏保鲜、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二是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和技术到田率。三是提高蔬菜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开发和推广蔬菜机械化播种、耕作和采收设备,温室和大棚机械化作业设备,产前种子加工及包衣、种苗集约工厂化生产、幼苗机械化嫁接设备,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流水线处理设备、冷藏贮运设施和精深加工设备,着力提升蔬菜产业的技术装备条件。2.提高蔬菜生产者在蔬菜交易过程中的定价权。一是提高蔬菜种植者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营组织,把蔬菜生产者集中起来,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让蔬菜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代表农户去谈判。二是提高蔬菜种植者的综合素质。比如提高蔬菜储存能力和直销配送能力,提高蔬菜种植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品牌创制能力等。3.调控蔬菜生产规模和蔬菜产业结构。根据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需求调控蔬菜产业结构,发展优质蔬菜品种,发展蔬菜深加工,增加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蔬菜产业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另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是降低由蔬菜产能过剩导致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

(三)降低蔬菜流通成本,缩小产销价差。1.重视销地蔬菜的本地化生产。蔬菜产销分离、跨区流通是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的重要原因,未来应适当增加销地蔬菜生产规模,稳定销地蔬菜自给能力,缓解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在大城市郊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可种植生长周期短、保鲜期短的叶菜等生鲜蔬菜。在农用土地资源不足的城市可着力在邻近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可将周边省市蔬菜合作基地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2.创新流通模式,推进产销衔接,减少中间环节。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批零对接”、“农批批零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蔬菜主产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减少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点击关注公众平台,获得更多信息!